在书中,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先生提出了互联网经济下的六大消费精神:
1、想要而不是“需要”
2、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3、态度比功能重要
4、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5、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
6、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
虽然描述的语境与我要谈的建筑设计不完全相同,但请容我借此发散,来谈谈我所思考的互联网消费精神带来的设计思维的改变,以及我们在新的设计思维下的一些设计实践。
互联网消费精神一:想要而不是“需要”
设计思维的改变一:瞄准使用者的情感诉求,设计一个有共鸣的体验场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买东西往往不是因为需要,纯粹是出于“想要”,而想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欣赏的某个人(或一群人)也在用,或是想象使用它之后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购买欲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达到“身份的认同”或“情感的共鸣”,简单地说,就是“贴标签”和“煲鸡汤”。所以,耐克鞋的广告,不是说教式的性能介绍,而是激荡的音乐伴随着一群热爱跑步健康充满活力的人(贴标签案例)。
百事可乐的广告,六小龄童讲述美猴王的故事,唤醒这个时代人们共同的童年记忆(煲鸡汤案例)。
在我们做设计时,也可以多从“如何让使用者想要”入手,思考他们是或者想成为怎样一群人,以及他们有怎样的情感诉求(客户痒点)。在图纸上描绘一个能引起标签用户情感共鸣的生活场景,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举个例子,我们在朗诗南京的一次项目投标中,首先对沿街商铺设计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分别设定了“邻里管家,活力充电站,艺术文化廊,美食美刻”四大生活主题。邻里管家聚集所有生活服务型商家,如干洗店、家电维修、家政介绍所等;活力充电站打造成年轻运动生活区,包含健身会所、桌游吧、运动服装专卖店;艺术文化廊则聚集了时尚家居、画廊、音乐体验中心;美食美刻则是餐饮主题的街铺。这是对商业业态贴标签,同时也是对使用者贴了标签:细分为文青、跑男、年轻妈妈、小太阳家庭、帮带老人。接着,再进行情景植入。在图纸上,我们将冷冰冰的“商铺”二字,直接改成“Costa Coffee”,因为我们直接按Costa Coffee的铺型及外摆区进行设计了。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比“商铺”二字更有生活带入感呢?再配以一个体验感十足的“午后与闺密聚会”的效果图,这“鸡汤”煲得就很到位了。
朗诗南京项目——投标方案
互联网消费精神二: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设计思维的改变二:好看的方案才是好用的方案。形式功能即时统一,不分先后。
现代消费观念下,人们开始认为美的东西会比较适用。追求即视感要求好用的东西看起来也一定要很美,要做第一眼美女。这对于“先好用再好看”的传统设计逻辑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泰丰金山湖项目的投标中就颠覆了传统的设计逻辑。我们得知这个项目的定位是比周边众多定位高端的竞品楼盘在售价上高50%,所以在保证规划和产品设计合理的前提下,我们认为项目成功的第一要义是要创造超越客户预期的好的社区形象。我们用统一的流线型设计语言,在规划、景观和造型上呈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整体形象。最终我们的理念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当然方案本身也功能合理,产品有创新。在随后的项目实际推进中,也有人质疑为了形式上的美而让洋房和高层形成两套柱网会增加地库设计的难度,但我想这不正是我们设计师要去面对的么?设计好坏如果是以取巧式简单处理为标准,那我们的专业度如何体现?
泰丰金山湖项目—过程方案
互联网消费精神三:态度比功能重要
设计思维的改变三:拒绝行货,做极致单品,注重细节打磨
态度永远比功能重要。这里的态度我理解为坚持做自己的态度,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态度。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卖得并不是高大全的功能手机,而是这个时代所缺失已久的匠人精神。在建筑设计中,态度比功能重要,也可以理解为“拒绝行货不随流,做极致单品”。有态度的设计能给产品带来价值,也能吸引有态度的业主愿意为之买单。我们遇见的一些专业的业主,非常鼓励我们突破设计任务书,让设计师的“态度”来主导设计。这样的“态度”体现在南昌绿地玫瑰城精品酒店设计中设计师所要传递的“异域风情”,也体现在保利广钢厂项目中设计师突破营销对于高层产品的要求,精心打造具有四维垂直花园及“云顶别墅”概念的楼王天悦阁。
南昌绿地玫瑰城精品酒店—过程方案
保利广钢厂项目—投标方案
态度比功能重要,还需要我们像工匠一样花时间去“打磨”方案,尽可能多的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优化方案。具体如何做呢?在南京奥南住宅项目中,我们的设计从儿童、老人和青年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开始考虑。对儿童而言,户外活动第一重要的是阳光和安全(家长视线所能覆盖),我们打算营造一幅“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撒野”的生活场景。为了在总图中确定合理的儿童活动场地位置,我们对上午9点和下午4点这两个儿童活动高频时段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选取日照良好的区域,并在场地周围设计了家长休息廊。对于老人活动场地的确定,则要考虑不要有大风经过以免老人着凉。我们就研究当地常年风向和风速,在冬季迎风处设置小树林,起到挡风的作用。此外,我们还为老人和青年跑步设计了两种路径:分别为适合老人的“微汗小环”和适合年轻人的“慢跑大环”。前者400米,全程无车行干扰,后者800米,部分与外环车行道重合(也是针对小区用地偏小的折中方案),但通过放宽人行道的设计达到了必要的安全性。经过这样的“打磨”,最终呈现的社区相信老幼青生活于此会非常安心和温馨的吧?
全龄社区—“风”“光”塑造
下一篇将介绍:
互联网消费精神四:追求价值敏感性而非价格敏感性
设计思维的改变四:设计一种生活,而非一栋房子
互联网消费精神五:自我表达与小众认同超过大众评价
设计思维的改变五:不排斥非主流文化,用宽容的态度关注小众人群的需求
互联网消费精神六:社交网络评价大于现实沟通评价